跳到主要内容

如果唯物主义是错误的,泛心论是可行的选择吗?

约翰·保罗是一位拥有心理学和哲学背景的退休学者。

泛心论是唯物主义的可行替代品吗?

泛心论是唯物主义的可行替代品吗?

唯物主义的可行替代方案?

我在其他地方概述过有一些因素可以解释人们对物质主义的接受——假定物理实体及其相互作用是现实的唯一组成部分的哲学观点——被相对大多数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更世俗化的公众舆论所接受。我接下来讨论了当前的主张是唯物主义根本无能从纯物理过程的角度来提供精神,意识和意志的可行的解释,因此,它应该被拒绝,因为它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唯物主义确实是一种不充分的本体论,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有的话,有什么可行的替代方案可能为我们理解现实提供更好的基础。

*在下面,术语“心灵”和“意识”是互换使用的。

勒内·笛卡尔,《肖像》,约1649-1700年

勒内·笛卡尔,《肖像》,约1649-1700年

唯物主义的替代品

一个具有历史影响力的唯物主义替代品是二元论,如勒内·笛卡尔所阐述的那样,它把现实分割成两个不可简化的物质,一个是物质的(“普遍的事物”),一个是精神的(“思维的事物”)。物质二元论由于很难解释完全不同的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被批评者认为有致命的缺陷。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这和其他对二元论的反对他认为,这些观点都不能对这一立场进行决定性的反驳,因此,这一立场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尽管目前有少数思想家持同样观点。尽管如此,通过假定现实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元论在概念上不像本体论那样吝啬——因此也不像本体论那样吸引人,本体论试图提供一个基于单一核心组成部分的现实的统一解释,无论是物质,如唯物主义所提出的,还是心灵,如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所提出的。

二元一元论(与中性一元论密切相关)承认精神和物质的实在性,但不认为它们是终极的,因为它们被理解为同一实体的属性或方面。

根据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一切存在都是心灵的现象;除了心灵及其内容之外,没有什么是最终真实的(例如,Kastrup, 2019)。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是印度思想的特点,一些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包括柏拉图、伯克利、黑格尔、康德)也支持唯心主义,但这种本体论在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科学”唯物主义的兴起而衰落。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观点的有趣表述源自受过科学训练的思想家的作品,包括物理学家和微处理器的联合发明者Federico Faggin,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Hoffman(例如,2008年)和哲学家兼计算机科学家AI Bernardo Kastrup(例如,2011年,2019年)。

与理想主义密切相关的是cosmopsychism,反过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非宗教的变种cosmotheism这是一种古老的信仰,认为宇宙本身是神圣的。根据宇宙论,世界是由心灵或意识居住的——人类是有限的方面或元素——不像一神论宗教的上帝可能不具备全能、全知或善良等属性。事实上,可以想象,这样的心灵可能包含非理性的元素,甚至是精神病理。的确,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如果人类的心灵具有这个普遍心灵的性质,那么后者很可能拥有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元素,以及理性的成分。

弗朗西斯科·帕特里齐《肖像》(1587年)

弗朗西斯科·帕特里齐《肖像》(1587年)

Panpsychism

“泛心论”一词是由弗朗西斯科·帕特里齐(Francesco Patrizi, 1529-1597)创造的,由希腊单词“pan”(所有)和“psyche”(可译为灵魂,或最近的心灵或意识)组合而成。它假定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思想。正如杰弗里·克里帕尔(2019)所指出的,这个想法“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哲学,它更广为人知的标签是万物有灵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土著文化所持有的观点。”

David Skrbina(2007)在对这一主题的全面介绍中正确地指出,泛心论最好被视为一种元理论,而不是一种理论,因为在最一般的层面上,它只认为心灵是所有事物的一部分,而没有判定心灵本身的性质或它与现实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如果有的话)。因此,这个术语涵盖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与唯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观点交叉。实际上,唯一与泛心论不相容的观点是那些否认心灵存在的观点——少数激进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观点——或者那些认为心灵是一种衍生的、现象性的、甚至是幻觉性的物质过程,只发生在人类和其他一些复杂生物的大脑中——大多数其他唯物主义者所断言的观点。泛心论的一个版本在理论上接近唯物主义,它认为心灵确实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地方,但它本身最终是物质的。(“这很复杂”,就像他们说的……)

部分由于其概念上的多功能性,泛心论观点在东西方哲学史上都被发现——有时与同一思想家的其他相关观点共存。正如Skrbina(2007)所示,许多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哲学家都明确表达了包含泛心论元素的观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斯、早期基督教时代的一些神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原始科学家,以及许多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包括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叔本华、费希纳、尼采、詹姆斯、罗伊斯、冯·哈特曼,以及最近的柏格森、怀特海、哈茨霍恩、夏尔丹。泛心论的某些方面也吸引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思想家,包括爱丁顿、詹斯、谢林顿、艾格、赖特,以及最近的贝特森、伯奇、戴森、谢尔德雷克、博姆、哈默洛夫、考夫曼等人。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公正地对待各种泛心论的观点。

我选择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理论,它基于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928)的一些关键贡献,由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 1928)最明确地阐述,目前正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菲利普·戈夫(Philip Goff, 2019)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有力的辩护,下面我将讨论这一观点。

阿瑟·斯坦利·爱丁顿爵士(1882-1944)

阿瑟·斯坦利·爱丁顿爵士(1882-1944)

心灵是物质的内在本质

与罗素和爱丁顿一样,戈夫认为物理学——实际上是所有依赖于它的自然科学——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物质的终极性质。物理学的确关心物理世界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性质,例如亚原子粒子的质量、电荷、自旋等。然而,除了命名这些属性之外,物理学仅限于用精确的数学方程语言描述,而不是描述物质,但有什么关系

例如,电子的性质包括它的质量和它的(负电荷)。但是质量是有关系的,根据它吸引其他有质量的粒子的倾向,以及它抵抗加速度;电荷是指它吸引带正电的粒子而排斥带负电的粒子的性质。这些定义捕捉了电子的分布行为。他们对电子本身是什么保持沉默ntrinsic自然物理学的真理也适用于化学,例如,化学根据其提供质子或氢离子和获得电子的倾向来定义酸。化学分子是根据其物理成分来定义的,而物理成分的定义则如上例所示。其他自然科学也有类似的特点。

诚然,物理科学在建立方程以预测物质行为方面非常成功,其精度往往惊人,因此也为成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这就是它所做的一切。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是否因此在原则上就被排除在对实在的内在构成的一瞥之外呢?

不完全是。在菲利普·戈夫(Philip Goff)对这一见解的诠释中,“我只有一个小窗口来了解物质的内在本质:我知道我大脑中物质的内在本质涉及意识。”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我直接意识到我自己意识的现实。而且,假设二元论是错误的,我直接意识到的这个现实至少是我大脑固有性质的一部分”(2019,第131页)。

总而言之:物理科学告诉我们物质的作用,但不告诉我们物质是什么。但我们都可以获得另一种知识来源:我们意识的现实及其经验的无中介内省证据。此外,我们还知道它们产生于我们大脑的某些部分。发生在它里面的物理过程是正常的,完全符合我们对所有物质的行为和性质的理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假设,意识本身构成了内在的本质,不仅仅是大脑物质,而是整个物质?需要澄清的是:这并不是说正电子具有质量、电荷、自旋等物理性质。还有某种形式的意识。不,这些特性是它们内在的本质方面或意识形式(见戈夫,2019)。

爱丁顿和戈夫特别支持这种泛心论观点。罗素(1927)倾向于一种“中性一元论”的形式,即精神和物理属性是一个共同基础的两个方面。

伯特兰·罗素,1954年

伯特兰·罗素,1954年

泛心论的问题面

泛心论——在上面提到的提法和其他提法中——为心智-大脑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直接的解决方案。它通过分享唯物主义概念上的简单性来避免二元论的复杂性:只有一种东西——从“外部”看,它表现为物质,但在它的内在核心是精神。它逃脱了唯物主义的难题:它不需要解释心灵如何从物质中产生,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存在,作为它的内在本质。

那么一切都好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嗯,首先,关于自然界万物都有意识的论点有一个明显违反直觉的,甚至荒谬的方面:我应该假设我的衬衫也是有意识的吗?或者我的牙刷?

泛心论的荒诞含义有望通过对这一观点进行充分的理论阐述来克服。

首先,认为意识在物质世界中是分散的,并不意味着所有事物都被赋予了与我们相同或接近我们的意识。然而,与笛卡尔二元论不同的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更具包容性的自然观已经将意识的尺度赋予了越来越广泛的动物物种。笛卡尔二元论认为,人类被赋予了独特的不朽的灵魂。此外,对植物间交流的研究正在缩小在这方面区分动物和植物的鸿沟,一些研究人员越来越愿意把心理活动的形式也归因于植物。当然,当我们更接近物质的更基本成分时,意识有望变得极其简单。

但我内裤的意识呢,不管多么简单…?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神经科学家Giulio Tononi(例如,2008年)在一个完全独立于泛心论假设的背景下,提出了他的综合信息论(IIT)的数学严谨的公式,即任何物理系统(如大脑或它的子系统)的意识量出现在拥有最高综合信息量的系统水平。例如,小脑包含的神经元比大脑皮层中与意识相关的部分多得多,然而小脑活动并不会产生意识体验。根据印度理工学院的说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脑神经元之间的综合信息交换水平远低于部分皮层内的普遍水平。同样,正如Goff(2019)所指出的,大脑中的单个分子不需要与意识相关联,因为它嵌入在一个具有更高水平集成信息的系统中。另一方面,类似的分子可以被赋予一种意识的测量方法,比如说,当它是一滩水的一部分时,因为每个分子内的综合信息水平高于整个水坑的水平。

因此,根据这一观点,任何物理系统,无论是否有生命,只要相对于它所在的其他系统拥有一定程度的综合信息,就可以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似乎与某些版本的泛心论相一致。

泛心论与组合问题

除了反直觉的方面,泛心论的理论可行性受到所谓的组合问题的挑战。

这个问题出现在泛心论的各种还原论中。它可以这样说明:大脑皮层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细胞都有很少的智力。如果大脑只是细胞的总和,那么数十亿种微小的“感觉”将继续单独共存,很难想象它们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类所经历的复杂、看似单一的情感生活。

然而,泛心论并不一定要与严格的还原论观点相结合。事实上,最近已经出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见Goff, 2019),这些方法试图理解复杂的意识形式是如何以新的、尚未被精确表述的基本自然“法则”或“原则”出现的,这些方法与印度理工学院所设想的类似。

然而,目前还没有解决合并问题。不过,人们可能会承认,二元论和唯物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可能不那么可怕。不管怎样,我倾向于相信这是事实。

泛心论:更广阔的视野

泛心论告诉我们,意识不是幻觉。它是真实的,是基本的。这并不是物质论家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的,对地球上的少数居民来说,这是一种极其奇怪、本质上毫无意义的额外津贴。它遍布整个生物圈,甚至远远超出了整个物理现实,从亚原子粒子到可能的整个星系。在不否认我们的特殊性的同时,这种观点鼓励我们抛弃由一个被认为只由“死的”、无生命的物质组成的宇宙所产生的隔阂和孤独感。

如果我们更倾向于将意识的尺度赋予动物物种和植物,我们对生态系统的尊重——以及与生态系统的亲缘关系——就会相应地增加,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贪婪态度就会减弱。

泛间谍论的真伪并不能通过这些考虑来判断。但如果这一理论最终被证明至少部分正确的话,它们将进一步增强它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 爱丁顿(1928)。物质世界的本质。伦敦:麦克米兰。
  • 高夫,P.(2019)。伽利略的错误。纽约:万神殿图书出版社。
  • 霍夫曼(2008)。意识现实主义与身心问题。精神与物质,6(1),第87-121页。
  • 卡斯特鲁普,B.(2011)。幻想现实。深入心灵,揭开大自然惊人的隐藏故事。奥尔斯福德:约翰·亨特出版社。
  • 卡斯特鲁普,B.(2019)。世界的观念。关于现实精神本质的多学科论证。奥尔斯福德:约翰·亨特出版社。
  • 克里帕尔,J.(2019)。翻转:心灵的顿悟和知识的未来。纽约:贝尔维尤文学出版社。
  • 奎斯特(1915)。灵魂到底发生了什么?检索自//www.ushhc.com/humanities/What-on-Earth-Happened-to-the-Soul
  • 奎斯特,J. P. (2019a)。唯物主义是主流观点。为什么?检索自//www.ushhc.com/humanities/Is-Materialism-False
  • 奎斯特,J. P. (2019b)。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吗?从检索//www.ushhc.com/humanities/Is-Materialism-Wrong
  • 罗素(1927)。《物质分析》伦敦:Kegan Paul。
  • Skrbina, D.(2007)。西方的泛心论。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 托诺尼(2008)。作为综合信息的意识:临时宣言。生物公告, Vol. 215(3), 216-242。

©2020 John Paul Quester

Baidu